2024-12-31 饮食文化 0
“打春的娃娃,迎春的鸡。”2月4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的“立春”节气。在鲁南农村,每年立春这一天,有给小孩子戴“春鸡”的习俗。日前,记者采访了我市民间艺人和民俗研究爱好者,了解了鲁南地区特有的立春民俗——戴“春鸡”。
羊庄镇庞庄村50多岁的民间艺人薛士英,是十里八乡缝制“春鸡”的能手。她缝制的春鸡绚丽多姿,火红的鸡冠、尖尖的嘴巴、绚丽的尾巴,煞是惹人喜爱。
“缝春鸡,像我们这个年龄的农村妇女都会。这一习俗是为了迎接、庆贺春的到来。春天来了,一切都是新的,就像小鸡刚出蛋壳一样,让人高兴。”在薛士英看来,“春鸡”是人们盼春、迎春的一个象征。
为什么在立春这天戴“春鸡”,而不戴其他小动物呢?
“‘鸡’和‘吉’同音,取个吉利的意思,寓意丰衣足食、茁壮成长、吉祥如意,表达了人们一种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。 ”中国民俗协会会员孙井泉介绍说,戴“春鸡”是汉族的民俗文化,每年立春这一天,人们为讨吉利,将缝制成的公鸡饰品,钉在儿童的衣袖或帽子上,名为“春鸡”,俗称戴“春鸡儿”。立春又为二十四节气之首,在立春这天开始戴,也象征着孩子从小开始便吉星高照了。